“作为传统纸媒的网站,奥一网始终难有突破,我今天是来取经的,在座各位如有好的建议,欢迎随时和我交流”。将近一个月前,我参加平顶山一次互联网聚会,《南方都市报》旗下奥一网的副总编黄立军先生在上台讲述南都全媒体之路时如是表态,作为北大才子,百度李彦宏、3G门户总裁张向东的同门师弟,他的谦虚令我惊讶。
会议间隙我与黄总编闲聊,我问“同样作为传统媒体旗下的网站,凤凰网经营得有声有色,你是否从其中借鉴些许经验?”黄总几乎不假思索答道“凤凰网依靠的凤凰卫视的视频资源,视频资源很难被其他网站复制,而《南方都市报》提供给我们的文字内容,随时可被其他网站复制,我们的内容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不错,作为纸媒体,其文字内容对其旗下的网站而言,难以形成壁垒,因为大部分纸媒的内容都同步供应给门户。《华尔街日报》的现任出版人莱斯利.亨顿认为,十几年前平面媒体把内容免费放到网上,是个致命的错误.。
纸媒网站,如果像门户网站一样,实行“免费+广告”的策略,很难与其竞争,因为门户有响亮的品牌、海量的内容、忠诚的用户。而纸媒网站,除了部分忠实细分用户,大部分人闻所未闻。很多纸媒力图做出特色,吸引细分用户,奥一网便利用《南方都市报》作为日报在珠三角的内容资源,主打城市门户。但这样的特色显得苍白无力,号称城市门户的网站数量众多,在抓取技术的支持下,内容未必比奥一网差。
另一条路,最近有人讨论,内容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内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调调,让读者获得某种身份认同感。如果能做到这点,倒也不失为区别于门户的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不过,做到这一点,除了内容之外,页面和排版的风格也要跟上,最好也能适时举行一些活动,才能形成完整的风格。
问题是,广告主对此类的网站的认可程度有多高,广告价格有多高?投放量多大?据我所了解的大部分纸媒网站,广告并不多,且相当部分都是纸媒母体为其贡献的。
谈到这里,好像纸媒网站的生计依然艰难。
看看蜚声国际的《华尔街日报》吧,它的网站专业版实行付费阅读,49美元/月,同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推出不同的付费套餐,不过是针对精英读者提供高端内容。据说,数字平台的收入已经占其总收入的25%,看起来已收益颇丰。
国内的纸媒网站,可能借鉴收费路数吗?
《南都周刊》的总编陈朝华在接受搜狐专访时表示,在网站上(其指PC互联网)对内容进行收费的前提是大家都要尊重知识产权。在当前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下,这样的表态无疑等同于“在网站上对内容收费是不可能的”。
用户之所以不愿付费,是因为在PC互联网上,有太多的免费内容,且盗版成本低,盗版成风,韩寒的《独唱团》刚上市,网上马上出现扫描版,这就是现状,你说如何收费。除非粉丝级别的用户。
关于收费问题,我告诉奥一网黄总编“我在为某电子杂志撰写封面报道时,为了参考南都刚引进的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找不到免费版,我毫不犹豫地付5元下载当期的电子杂志。”黄回应“那是深度的分析文章才可能如此,我们奥一网的日常新闻类的内容,几乎没有读者愿意付费。”
实际上,我认为用户所谓的“习惯免费”是个伪命题,收费与否关键看产业链上的控制方如何选择。
张朝阳在波士堂节目里与周鸿祎对阵争论时表示,整个音乐产业已经被免费模式废掉了,视频行业千万不能再重蹈音乐的覆辙,这是搜狐力挺视频正版化的原因。作为拥有海量用户的门户网站,可以说是产业链上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如果他们都坚持正版,用户自然找不到盗版电影看,甚至它们要收费,用户就得乖乖地付费,由不得用户有所谓的“免费习惯”。
也许从产业链角度谈论太过晦涩,从终端角度分析,更明了。用户在不同的终端表现出来的付费习惯也是不同的,同一首歌,在PC上没人愿意付费,但在手机上,个个会掏钱,苹果刚推出的iPad,什么都要收费,用户还付得不亦乐乎。这同样可证明用户没有所谓的“免费习惯”,关键看在什么环境。只要找到用户愿意且可能付费的环境,收费便水到渠成。
现在问题逐渐清晰,奥一网这样的纸媒网站,如果仅仅定位在PC互联网上,需要花大精力获取用户,除了在广告上可能收入外,其它方面很难,而且还面临广告主的认同、估价问题。如果奥一网能定位为数字平台,将范围拓宽至移动互联网、电子杂志等领域,则收入渠道马上豁然开朗。参与中国移动的手机报便是方式之一,很多人喜欢每个月花3、5块钱订阅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手机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打开手机即可快速浏览自己关注的资讯,将大量的上网时间节省下来干更有意义的事,当然也可开发手机、iPad上的付费APP。另外,对于高端、深度内容,用户更愿意付费,关键是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比如精选部分精美内容,编制成电子杂志,同样会有用户愿意付费下载。
最后,纸媒的网站还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机制问题,或曰基因问题。通常纸媒都是爸爸,管着网站,纸媒对网站有多重视,能给多高的权限,也决定着网站的发展能力。据说《南方都市报》每年的广告收入还相当可观,足以养活奥一网,发展奥一网究竟有多大的动力?